夜风卷着紫禁城的寒意,吹不散御座上那位帝王心中的灼热不安。
朱元璋,大明开国皇帝,如今坐拥天下,却在深夜将目光投向身旁熟睡的女人。她曾与他共患难,分食过糠皮。
他轻声问出了那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,一个关于权力、爱情与人性的终极叩问。
“妹子,”他低语,“如果我今天还是个要饭的,你还跟不跟我?”
马皇后睁开了眼,没有一丝犹豫。她只用一句话,便让这个铁血帝王,终生背负了愧疚与沉思。
01
洪武三年,京师的金陵城已是天下最繁华之地。然而,在这座象征着至高权力的皇宫深处,朱元璋却总觉得自己脚下踩着的不是金砖,而是当年淮西那片泥泞的土地。
深夜,朱元璋从噩梦中惊醒。梦里,他还是那个衣衫褴褛,抱着破碗四处流浪的朱重八。耳边是饥民的哀嚎,眼前是饿殍遍地的惨状。最让他心悸的是,梦中的马秀英,正用她那双因为操劳而粗糙的手,将仅剩的一块糠窝头塞给他。
醒来,身边是香软的龙床,金丝楠木的雕花。他转头看向马皇后,她睡得安稳,呼吸平缓。她已经不再需要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一件破旧的棉袄,也不需要偷偷藏起食物以防他被饿死。
但朱元璋的心里却空落落的。
“常遇春死了,汤和老了,李善长也快了。” 他喃喃自语,声音里带着不属于帝王的疲惫。这些追随他浴血奋战的兄弟们,一个个凋零,或者被他亲手推向了深渊。
他如今拥有了所有,却也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——信任,以及那种赤诚相见、毫无保留的简单日子。
就在几天前,御史大夫刘伯温提出,最近朝廷对军功集团的封赏有些过于厚重,恐引来尾大不掉之患。朱元璋嘴上说着“朕自有分寸”,但心里却已燃起了警惕的火焰。
他太清楚权力的滋味了,它能腐蚀人心,也能让人背叛一切。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将领,如今在享受荣华富贵时,是否还会记得当年他们一起面对死亡时的誓言?
他更担心的是,这权力的毒素,是否也已经悄悄侵蚀了身边这个女人?
她早已不是那个为了他能将滚烫的烙铁贴在自己身上的“马大脚”了,她是母仪天下的马皇后。她穿着最华丽的凤袍,享受着无上的尊荣。
朱元璋坐起身,披上了龙袍。他走下床榻,来到案桌前。桌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粥,是马皇后吩咐御膳房为他准备的宵夜。
他用勺子舀了一口,是上好的米熬成的粥,入口即化,清甜润喉。
他忽然想起,在那些饥饿的日子里,他们喝的粥里甚至能看到泥土的痕迹。马秀英总是说:“重八,多吃点,你身子骨硬朗,得扛着我们走下去。”
那碗粥,虽然粗粝,却承载着生存的希望和无条件的爱。
眼前的这碗粥,虽然珍贵,却只是一碗帝王必须享用的食物。
朱元璋放下碗,心头那团火烧得更旺了。他需要确定,她爱的,究竟是朱重八,还是大明皇帝朱元璋。
这个疑问,像一根刺,扎在他刚刚建立的帝国心脏上。他知道,在权力面前,亲情、友情、爱情,都可能不堪一击。而马皇后,是支撑他走到今天的唯一支柱,他绝不能让她也成为权力的附庸。
他深吸一口气,决定明天要找个机会,好好探探这个女人的心。他需要一个能让他心安的答案,即使这个答案,可能会让他痛苦。
02
马皇后在宫中是独特的存在。她不爱奢华,不喜排场,甚至还坚持自己亲手缝补一些衣物,这让宫中的贵妇们私下里颇有微词。
“皇后娘娘哪像个皇后,倒像个农妇。” 这样的议论,自然逃不过朱元璋的耳朵。
但他听了,非但不怒,反而会心一笑。他知道,这是她刻在骨子里的朴素,也是她对过去岁月的尊重。
然而,在政治上,这份“朴素”有时会和朱元璋的“血腥”产生剧烈的冲突。
这天下午,御史中丞李文忠因言语不慎,触怒了正在气头上的朱元璋。朱元璋当即下令,将其拖出去斩首。
圣旨已发,刀斧手已在殿外待命。
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马皇后身着常服,匆匆赶到。她没有下跪求情,也没有哭闹,只是静静地站在朱元璋身侧。
“陛下,今日陛下可曾饮酒?” 马皇后语气平和,像是在询问家常。
朱元璋正在盛怒之中,猛地抬头:“朕今日未饮酒,妹子何出此言?”
马皇后微微叹息:“若是陛下饮酒,误杀一人,那尚可称为酒后失德。可陛下今日清醒,却要杀一位忠心耿耿的臣子,这便是陛下心胸狭隘,容不得人。”
朱元璋脸色铁青,猛地拍桌:“朕是天子,杀人何须理由!他犯上!”
“犯上?” 马皇后眼神坚定,直视着他,“他犯上的言辞,可有动摇国本?陛下心里清楚,李文忠只是直言不讳。陛下如今坐拥天下,却连一句真话都听不得了吗?”
她顿了顿,声音放得更轻,却字字诛心:
“陛下可还记得,当年在濠州,郭子兴疑心陛下,欲加害于您时,陛下是如何隐忍,又是如何劝慰我们,要以大局为重?”
朱元璋的手猛地攥紧。濠州,那段黑暗的日子,他被囚禁,差点被活活饿死。正是马皇后冒着生命危险,给他送饭,才让他得以活命。
“如今陛下手握乾坤,反倒不如当初那个寄人篱下的朱重八有胸襟了。”
马皇后的话,没有一句是求饶,却句句都在提醒朱元璋,他正在背离他最初的模样。
朱元璋沉默了。他看着马皇后清澈的眼神,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宁愿自己受苦,也要保全他的少女。
最终,他挥了挥手,声音疲惫不堪:“罢了,将李文忠革职,永不叙用。带下去。”
李文忠的命保住了。
待到李文忠被拖走后,朱元璋坐在龙椅上,久久不语。
“你总是如此。”他终于开口,带着一丝无奈,“你总是试图替朕遮掩血腥。”
马皇后走近他,轻轻替他整理了一下衣领,动作温柔,如同妻子对待丈夫,而非皇后对待君王。
“陛下,臣妾不是遮掩血腥,是想护住陛下的心。”
“心?” 朱元璋苦笑,“帝王之心,早该是铁石一块。”
“臣妾不认同。” 马皇后摇头,“陛下若心如铁石,那大明江山,便只会是冷冰冰的刑场,不会是万民安居乐业的乐土。”
她的话,再次刺痛了他。他知道,她说的对。她的仁慈,是他在血腥杀戮中,唯一能抓住的温暖。
但他同时也感到了一丝不悦。她总是在提醒他,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帝王,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。她从未像其他嫔妃那样,对他歌功颂德,百依百顺。
这份独特的正直,让朱元璋深爱,却也让他深疑。如果有一天,他真的变成了她口中那个“心如铁石的暴君”,她还会站在他身边吗?
03
为了庆祝平定云南的胜利,朱元璋在奉天殿设下了盛大的宫宴。
满朝文武,王公贵族,济济一堂。灯火通明,丝竹悦耳,一派盛世气象。
朱元璋坐在高高的龙椅上,看着脚下臣子们恭敬谄媚的姿态,心中却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厌倦。
他看到一位新晋的侯爷,正对着他敬酒,言辞夸张地称赞他“功盖三皇五帝”,语气中充满了讨好和虚伪。朱元璋知道,这些人爱的不是他,而是他手中的权势。
他转头看向马皇后。
马皇后今天穿着一身相对素净的凤袍,头上只戴了简单的金钗,没有那些浮夸的珠玉。她正微笑着,耐心地听着一位老诰命夫人讲述她的孙子在边关立功的故事。
她的笑容是真诚的,眼神中带着对普通人的悲悯和关怀。
这时,朱元璋心血来潮,决定进行一个小小的试探。
他突然提高了声音:“皇后!”
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,目光聚焦在马皇后身上。
马皇后起身,走到御前,微微躬身:“陛下有何吩咐?”
朱元璋指着桌上的一盘精心烹制的烤乳猪,那乳猪皮脆肉嫩,是宫廷御厨的得意之作。
“这道菜,朕看你今日未动筷。可知它有何典故?”
马皇后微微一愣,这道菜并无特殊典故,只是寻常的宫廷菜肴。
“回禀陛下,臣妾不知。只知此菜烹饪精巧,香味扑鼻。”
朱元璋哈哈大笑,声音带着一丝嘲讽:“你哪里知道!当年在定远,我们被陈友谅追得走投无路,连一粒米都无处寻。朕当时发誓,若能成功,定要吃遍天下美食。这烤乳猪,便是朕为自己许下的愿望之一!”
他这话一出,朝臣们立刻心领神会,纷纷开始高声附和,赞美皇帝的雄才大略,以及从苦难中崛起的伟大。
“陛下真是卧薪尝胆,令人敬佩!”
“皇后娘娘真是福气,当年跟随陛下受苦,如今享尽荣华!”
朱元璋看着那些谄媚的嘴脸,心里越发烦躁。他本意是想借此勾起马皇后的回忆,让她也加入到对他功绩的赞美中,以此来确认她是否也已沉溺于荣华。
然而,马皇后的反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。
她没有附和,也没有赞美这烤乳猪。她只是静静地看着朱元璋,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心疼。
“陛下,这烤乳猪虽是美食,可臣妾记得,当年在定远,陛下最爱吃的,是臣妾用野菜和面粉烙的饼。那饼虽然粗糙,却能填饱肚子,救人性命。”
她声音轻柔,却让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了下来。
“陛下如今吃尽了山珍海味,可那野菜饼的味道,陛下可还记得?”
她没有说烤乳猪不好,但她用“野菜饼”这三个字,将朱元璋拉回了那个他最想忘记,又最怀念的时刻。
她提醒他,真正的价值,不在于山珍海味,而在于共患难时的情谊和生存的意义。
朱元璋的笑容僵在了脸上。他知道,她又一次赢了,用她的真诚和对过去的忠实。
他挥手让众人继续宴饮,自己却再无心绪。
他发现,无论是面对他的权势,还是面对他的试探,马皇后永远都能保持着清醒和独立。她没有被这金碧辉煌的宫殿所驯服。
这种独立,在朱元璋心中激起了更深的忧虑。她对权力的淡漠,是否意味着她随时可以离开?如果有一天,他失去了这至高无上的权力,她是否还会像当年一样,义无反顾地跟着他?
04
宫宴散去后,夜色已深。朱元璋屏退了所有的侍卫和宫女,只留马皇后在身边。
他坐在窗边,看着窗外的一轮明月。月光洒在宫墙上,冰冷而寂寥。
“妹子,你说,朕是不是太残忍了?” 朱元璋突然开口,声音沙哑。
马皇后正在为他研磨墨汁,闻言手上的动作一顿。
“陛下何出此言?”
“今日,朕下了圣旨,将浙江布政使的儿子流放三千里。那孩子不过是写了几句嘲讽朝廷的诗,并无大碍。” 朱元璋叹了口气,“可朕不能忍。一字一句,朕都觉得是在嘲笑朕的出身,嘲笑朕的粗鄙。”
马皇后放下墨条,走到他身边,轻轻地帮他揉按着僵硬的肩膀。
“陛下,他们嘲笑的不是您的出身,是他们的胆怯。”
“胆怯?”
“是啊。他们看到陛下从一个乞丐,成为天下之主,他们心中恐惧,只能用这些酸腐的诗文来证明自己才是高人一等。”马皇后轻声道,“陛下不必理会那些小人。您的功绩,您的江山,足以让他们闭嘴。”
朱元璋抓住她的手,掌心传来的温暖让他感到一丝踏实。
“妹子,你始终与他们不同。”
“臣妾自然不同,臣妾是陛下的结发妻子。”
“结发妻子……” 朱元璋重复着这四个字,眼神复杂。
他回想起他们初识的场景。她是大侠郭子兴的义女,他只是个投奔的穷小子。她不嫌弃他没文化,不嫌弃他粗鲁,甚至在他被关押的时候,她偷偷将刚烙好的饼藏在怀里,结果烫伤了自己的胸口。
那伤疤,直到现在,朱元璋都记得清清楚楚。
“妹子,”他将她的手贴在自己脸上,“你知道吗?朕现在拥有的一切,都不如当年你为朕藏的那块烙饼。”
马皇后鼻子一酸,眼眶有些湿润。
“陛下,当年那块饼,救了陛下的命。如今这大明江山,是千万人的性命。”
“可这江山,也让朕变得不像自己了。”朱元璋语气中充满了痛苦,“朕现在杀伐果断,疑心重重。朕的兄弟们都怕朕,朕的儿子们也敬畏朕。只有你……”
他停顿了一下,语气变得急切而又充满渴望:
“只有你,还在用当年看朱重八的眼神看着朕。朕怕,朕真的怕有一天,朕的所作所为,会让你也对朕心生厌恶。”
他现在是皇帝,可以轻易得到任何女人,任何财富。但这些都只是权力的附属品。他想要的,是马皇后那份独一无二的、超越权力之上的爱。
他需要一个保证,一个能让他彻底心安的答案。他知道,这个问题很残忍,但只有问出来,才能平息他内心的巨大不安。
他将马皇后的手握得更紧,深吸一口气,决定将那个埋藏在心底多年的疑问,彻底抛出来。
05
夜深了,宫灯摇曳,将朱元璋和马皇后的身影拉得颀长。
朱元璋起身,走到殿中央,背对着马皇后。他的背影,高大威严,却隐隐透着一丝孤独。
他知道,他今天要问的问题,将彻底撕开他们之间那层由帝国荣耀包裹着的温情面纱。
“妹子,”朱元璋的声音低沉,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,“朕问你一个问题,你必须如实回答,不得有半句隐瞒。”
马皇后也站了起来,她的直觉告诉她,这个晚上,朱元璋的心魔终于要爆发了。
“陛下请问,臣妾定当知无不言。”
朱元璋猛地转身,目光如炬,紧紧盯着马皇后,仿佛要穿透她的灵魂。
“朕问你,你跟了朕这么多年,从濠州到定远,从集庆到应天,你受尽了苦楚,也享尽了荣华。”
他一步一步走向她,每一步都带着帝王的压迫感。
“如今,你是母仪天下的皇后,朕是九五之尊的天子。我们拥有的,是整个天下。”
他停在她面前,声音陡然提高,带着一丝颤抖:
“可如果,如果历史重来。今天,朕没有打下江山,朕没有做皇帝,朕还是那个在淮西四处流浪,抱着一个破碗,随时可能饿死街头的——朱重八。”
他顿住,房间里安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。
朱元璋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、恐惧和绝望。他将自己所有的骄傲、所有的权力、所有的成就,都在这一刻,亲手剥离。
他看着马皇后的眼睛,一字一句,清晰而沉重地问出了那个惊天动地的问题:
“妹子,如果我今天还是个要饭的,你还跟不跟我?”
这个问题,是朱元璋对她忠诚的终极考验,也是他对自身价值的深刻怀疑。他想知道,她爱的是他这个人,还是他带来的命运。
马皇后听到这个问题,身子微微一颤。她没有立刻回答,只是静静地看着他。她的目光,没有一丝皇后的威仪,只有妻子对丈夫的怜惜。
她看到了他眼底深处,那个渴望被证实、又害怕被否定的朱重八。
她伸出手,轻轻地抚摸着他龙袍上的金龙刺绣,动作温柔而缓慢。
“陛下,您真的想知道答案吗?” 她的声音轻得像一片羽毛。
“想!朕必须知道!”朱元璋的声音有些急促。
马皇后收回手,眼中的怜惜褪去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、复杂的痛楚。她仿佛在这一瞬间,回到了当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。
她看向朱元璋,张了张口,那个答案就在她的舌尖。这个答案,将决定他们关系的本质,也将揭示朱元璋内心最不愿面对的真相。
她要说的,不是简单的“是”或“否”,而是一句直击帝王灵魂深处的话。
她深吸一口气,准备将这句让朱元璋愧疚一辈子的话,说出口。
06
马皇后看着朱元璋,眼中闪烁着泪光,那不是委屈的泪,而是心疼的泪。
“陛下,您要我如实回答,那臣妾便如实相告。” 马皇后声音清澈,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。
她没有直接回答“跟”或者“不跟”,而是缓缓地问道:
“陛下,您可知当年臣妾为何义无反顾地跟着您,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,去偷食物给您吃?”
朱元璋皱紧了眉头:“自然是因为你爱朕,因为你看到了朕的志向和潜力!”
“非也。” 马皇后摇头,语气平静,却像是一道惊雷,劈在了朱元璋的心头。
“陛下当年,确实有雄心壮志,但那不是臣妾追随的全部原因。”
她向前一步,贴近朱元璋,轻声说出那句让朱元璋终生愧疚的话:
“当年臣妾跟的朱重八,他虽然一无所有,但他心里装着百姓,他能容忍兄弟的过失,他没有将权势看得比性命更重要。”
“他虽然饥寒交迫,但他眼神里有光,有温度,有仁慈。他知道饥饿的滋味,所以他不会对百姓和兄弟们轻易动刀。”
马皇后抬手,轻轻抚摸着朱元璋如今布满风霜和威严的脸颊。
“可如今的陛下,您虽然拥有了天下,您拥有了权力,但您却失去了当年的那份仁慈。您变得多疑、暴躁,视人命如草芥。”
她的声音带着痛惜:“陛下,您问臣妾,如果当年您还是个要饭的,臣妾跟不跟?臣妾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您——臣妾跟!臣妾永远都会跟着那个心地善良、胸怀天下的朱重八。”
她停顿了一下,语气变得无比沉重:“但是,如果今天的陛下,带着这副铁石心肠,哪怕您是皇帝,臣妾也未必会跟。”
朱元璋如遭雷击,整个人僵立在原地。
这不仅仅是一个“是”或“否”的答案,这是对他二十年帝王生涯的审判。
她爱的是那个在苦难中保持纯真的他,而不是这个在权力中迷失本性的他。她的话没有一丝指责,却比任何指责都更具杀伤力。
朱元璋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,他后退一步,仿佛无法承受这锥心之痛。
“你……你说什么?”他的声音沙哑,带着难以置信的愤怒和痛苦。
“您认为您是天子,所以可以随意杀戮,可以不顾旧情。您用权力隔绝了自己和所有人,包括臣妾。”马皇后眼神坚定,“臣妾跟您,是因为您是臣妾的夫君,是那个值得臣妾付出一切的男人。而不是因为您是皇帝。”
“而如今,陛下,您已经不是当年的朱重八了。您是朱元璋,是孤独的帝王。”
她的话,彻底击碎了朱元璋给自己编织的幻象。他一直以为,权力是保护爱情的铠甲,殊不知,权力正是腐蚀爱情的毒药。
他想起了最近被他杀死的几位功臣,仅仅是因为几句抱怨,便被他毫不留情地处死。他用“巩固江山”的名义,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多疑。
他看着马皇后,眼神复杂。
“你说的对,朕变了。” 朱元璋的声音带着哭腔,这是他登基以来,第一次在人前露出如此脆弱的一面,“朕为了保住这江山,不得不变成这样。朕怕,朕怕失去这一切,朕怕我们又回到那个吃糠咽菜的日子!”
马皇后走上前,抱住了他,紧紧地抱住了这个孤独的帝王。
“陛下,您害怕的不是回到过去,您害怕的是,失去人心。”
“江山是死的,人心是活的。当年您一无所有,却能聚集无数好汉追随,靠的是您的仁义。如今您坐拥天下,却因为多疑和杀戮,让旧臣们胆寒,让百姓们心惊。”
她的话像一把刀,将朱元璋内心的脓血彻底挤了出来。
他这才明白,马皇后的爱,从未基于他的地位和权势。她的爱,是基于他的人格和德行。
如果他失去了德行,即使他是皇帝,在她心中,他也失去了被追随的价值。
“朕,朕明白了……” 朱元璋喃喃自语,他感受到了彻骨的愧疚。
愧疚,不是因为她会离开他,而是因为他意识到,为了成为这个“朱元璋”,他已经亲手扼杀了那个她深爱的“朱重八”。
他为自己多年来的残忍、多疑和冷漠感到无地自容。
“妹子,你……你从未变过。” 朱元璋紧紧抱住她,“是朕,是朕辜负了你,也辜负了当年的自己。”
马皇后轻轻抚摸着他的背:“陛下,只要您心中还记得当年的朱重八,您就永远不会彻底迷失。”
这个夜晚,朱元璋没有再谈论朝政,没有再谈论权力。他只是静静地依偎在马皇后的怀中,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。
马皇后那句“如果今天的陛下,带着这副铁石心肠,哪怕您是皇帝,臣妾也未必会跟”,成了悬在朱元璋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他知道,他可以欺骗天下人,但他永远无法欺骗身边的这个女人,更无法欺骗自己良心深处对“朱重八”的怀念。这份愧疚,将伴随他一生,成为他约束自己行为的无形枷锁。
07
经过那个夜晚的深刻对话,朱元璋的治国理念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改变,他依然是那个铁血手腕的帝王。但他的内心,却多了一层柔软的底色。
他开始更加频繁地向马皇后请教政事,与其说是请教,不如说是寻求她作为“良知”的意见。
“妹子,这周,户部上报,有官员贪墨了救灾粮款,证据确凿,朕打算夷其三族,以儆效尤。” 朱元璋在御书房对马皇后说道,语气中带着一贯的杀伐之气。
马皇后放下手中的女红,眼神平静:“贪官污吏,固然该杀。但陛下,您可曾想过,夷其三族,那些无辜的妇孺老幼,他们犯了什么罪?”
“他们享受了贪墨带来的富贵,自然要承担后果!” 朱元璋冷声道。
“他们或许享受了富贵,但也可能毫不知情。” 马皇后说,“陛下,您忘了当年您是如何痛恨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吗?您曾说,要让百姓安居乐业,不受压迫。”
“如果陛下滥用酷刑,让无辜者受牵连,那陛下与当年的暴君,又有何区别?”
马皇后没有直接反对他的决定,而是巧妙地将他的行为和他的初心进行对比。
朱元璋沉默了。他想起马皇后那句“如果今天的陛下,带着这副铁石心肠,哪怕您是皇帝,臣子也未必会跟”。
他意识到,过度扩大惩罚范围,只会让天下人恐惧他,而不是敬畏他。恐惧带来的顺从是短暂的,而敬畏带来的忠诚才是长久的。
最终,朱元璋收回了夷三族的圣旨,改为处斩贪官本人及其直系儿子,其余族人流放边疆。这个决定虽然依然严厉,但至少避免了对无辜者的全面屠杀。
“妹子,你总能让朕看到另一个角度。” 朱元璋疲惫地靠在椅背上。
“陛下,臣妾只是提醒您,您是天子,您的每一个决定,都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命运。” 马皇后说,“仁慈不是软弱,是力量。它能让您在杀戮之后,依然能睡得安稳。”
朱元璋知道,这是马皇后在用她独特的方式,守护着他的良心。这份仁慈,是她用自己的人生为他争取的。
他命令宫中的御厨,今后每日必须为他准备一道粗粮。不是为了吃,而是为了提醒他,他从何处来,以及他曾是何人。
这道粗粮,成为了帝王日常饮食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,也成了宫中流传的关于马皇后影响力的见证。
08
在朱元璋的后宫中,马皇后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。这不是因为她的娘家势力,而是因为朱元璋对她的那份独特的依赖和敬重。
其他妃嫔自然察觉到了马皇后在皇帝心中的分量,她们试图模仿马皇后的朴素和仁慈,以期获得皇帝的青睐。
然而,朱元璋却一眼就能看穿这些模仿背后的虚假。
一次,一位新晋的李妃,故意穿着粗布衣裳,在朱元璋面前表演纺纱。
朱元璋看了一眼,面无表情地问道:“你可知,你身上这粗布,价值几何?”
李妃一愣:“回陛下,奴婢不知。”
“这布是苏杭进贡的上等贡品,一匹可换十匹普通粗布。”朱元璋冷笑一声,“真正的粗布,是穿在百姓身上,连夜补了又补,磨得起了毛边,透了风,也舍不得扔的。”
“你穿着这贡品粗布,不过是装模作样,做给朕看。”
李妃吓得跪地求饶。
朱元璋挥手让她退下,随后去了马皇后的寝宫。
马皇后正在灯下缝补一件旧的宫装,那宫装是她嫁给朱元璋时穿过的,虽然已经洗得发白,但她依然舍不得丢弃。
朱元璋走过去,坐在她身边,看着她指尖灵巧地穿梭。
“妹子,她们都在学你。” 朱元璋说,语气带着一丝嘲讽。
马皇后头也不抬:“陛下,她们学的是‘皇后’,不是‘马秀英’。”
她停下手中的活计,抬起头,眼神平静而又深邃。
“陛下,臣妾不是为了让您喜欢才穿粗布,臣妾只是习惯了。臣妾知道,这宫中的荣华富贵,说到底,都是百姓的血汗换来的。”
“臣妾若沉溺其中,便忘了当年我们流浪街头时的艰辛。人一旦忘了苦日子,心就容易变硬。”
朱元璋握住她那双已经不再像当年那般粗糙,但依旧带着劳动痕迹的手。
“你永远不会变硬。” 他低语。
他明白,马皇后的朴素,不是一种表演,而是一种信仰。她用自己的行动,不断提醒着朱元璋,他们的根在哪里,他们的责任又是什么。
这份真诚,是朱元璋在整个帝国里,唯一能找到的真实。他知道,只要有她在,他心中那个“朱重八”就不会彻底死去。
09
随着岁月的流逝,大明王朝日渐稳固,但马皇后的身体却渐渐衰弱。
洪武十五年,马皇后病重。朱元璋心急如焚,亲自侍奉汤药,他甚至不顾帝王之尊,四处寻找名医。
卧榻之上,马皇后已经形销骨立,但她的眼神依然清澈。
“陛下,您不必如此劳心。臣妾此生,得遇陛下,已是无憾。”
朱元璋握着她的手,泪流满面:“妹子,你不能离开朕!没有你,朕不知道该如何是好。”
马皇后微微一笑:“陛下,您是天子,您有天下。有没有臣妾,您都得继续治理好这个国家。”
她知道,这是她最后的机会,去提醒他最重要的事情。
“陛下,臣妾临终前,只有一个请求。”
朱元璋连忙点头:“你说,无论什么,朕都答应你!”
“陛下,您要永远记住,您是朱重八,您是那个在苦难中懂得仁义的朱重八。”马皇后声音微弱,却带着无比的力量。
“您问过臣妾,如果当年您还是个要饭的,臣妾跟不跟您。”
“臣妾的答案,从未改变。臣妾爱那个懂得仁爱、胸怀天下的朱重八。”
“陛下,您如今已是古稀之年,江山稳固。您不必再用杀戮来巩固您的地位了。请您善待您的臣子,善待您的百姓。”
她用尽最后的力气,紧紧握住他的手:“别让臣妾在九泉之下,看到一个暴戾的君王。”
朱元璋哽咽着,泪水打湿了她的衣袖。他明白,这是她最后一次,也是最严厉的一次告诫。
她不是在要求他做一个仁君,而是在要求他做一个“好人”。
“朕答应你!朕一定答应你!” 朱元璋泣不成声。
马皇后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,带着对那个贫贱夫妻的朱重八的怀念,合上了双眼。
马皇后逝世后,朱元璋悲痛欲绝。他此后终生未再立后,以表达对马皇后的尊重和思念。
他没有忘记马皇后临终前的告诫,也没有忘记当年那句“如果今天的陛下,带着这副铁石心肠,哪怕您是皇帝,臣妾也未必会跟”。
这份愧疚和承诺,成为了朱元璋余生的行为准则。
10
马皇后去世后,朱元璋虽然在朝政上依然保持着高压态势,但在对待老臣和百姓上,明显有了克制。
他不再轻易扩大株连范围,也更加注重对贫苦百姓的救济。他曾亲笔写下“朕之天下,赖皇后之德”的匾额,挂在皇后的寝宫。
他明白,马皇后不是他的权力支持者,而是他的人性守护者。她用她的爱和正直,将他从一个流浪的乞丐,变成了一个有德行的帝王。
然而,那句“如果今天的陛下,带着这副铁石心肠,哪怕您是皇帝,臣妾也未必会跟”,始终像一根刺,扎在他的心头。
每当他准备对某个犯错的官员进行残酷的惩罚时,他都会想起马皇后的眼神,以及她话语中对“朱重八”的深切怀念。
他知道,他永远无法完全消除他作为帝王的冷酷和多疑,但他至少可以努力地,不让自己彻底变成一个暴君。
这份愧疚,并非因为他做了什么对不起她的事情,而是因为他为了权力,活成了她最不想看到的样子。他失去了当年那个一无所有却心怀仁慈的自己。
他终生都在努力地,用他的统治和仁政,来弥补他对那个“朱重八”的亏欠,弥补他对马皇后那份超越权力的爱的辜负。
朱元璋晚年,常在深夜独自一人,来到马皇后的寝宫。他会点上一盏灯,静静地坐着。
他拿起一件马皇后生前缝补的旧衣裳,轻轻抚摸着。
他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冒着生命危险,将烙饼藏在怀里,为他带来温暖和希望的少女。
他知道,她爱的不是大明皇帝朱元璋,而是那个在苦难中,依然保持着人性的朱重八。
这份爱,纯粹而强大,比整个帝国都重。
马皇后的一句话,让这位开国帝王,在至高无上的权力巅峰上,终生背负了对“初心”的愧疚,也让大明王朝,多了一份难得的温情。
他最终明白了,真正的跟随,不是追随权力,而是追随人性。
他用余生,去兑现他对她的承诺,去守护那份珍贵的仁慈。
创作声明:本文为虚构创作,请勿与现实关联。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,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,仅用于叙事呈现,请知悉
中国股票配资网上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