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楚河编辑|楚河
《——【・前言・】——》
不少人一提项羽败亡,就嚼舌根说“是没听范增的话”。可真翻开《史记》《汉书》细瞅,这说法压根站不住脚。项羽不用范增,不是他刚愎自用,是范增那所谓的“奇计”,打根上就藏着坑项家的窟窿。那些把范增捧成“顶级谋士”的,多半是把历史当成爽文看了。
版图划出来,才知道清朝有多横——不对,咱说回项羽和范增。范增第一次给项家出主意,就把路走歪了。陈胜刚兵败失踪,项梁正领着楚军往北上,秦嘉拥立的景驹还在楚地撑着场面,范增偏偏从老家跑过来,劝项梁“得立楚怀王之后,才能聚人心”。
他找的“楚怀王之后”,是个在民间放羊的熊心。清代史家王鸣盛早说过:“制人者变为制于人”。项梁活着时,还能把熊心当摆设;可定陶一战项梁战死,熊心立马变脸,夺了项羽的军权,派宋义当上将,把项羽压成副将。范增作为拥立熊心的发起人,这时候啥也没说,既没帮项羽争权,也没劝熊心顾全反秦大局,就搁那儿装哑巴。
等项羽在帐中斩了宋义,重新掌兵,范增又跳出来当“亚父”,好像之前的沉默从没发生过。这操作够迷的——你要是真为项家好,当初熊心夺权时咋不吭声?要是真认熊心当主子,项羽杀宋义时你咋不阻拦?说到底,范增这“拥立计”,没帮项家聚拢人心,倒给项羽找了个掣肘的“主子”,纯属搬起石头砸自己人的脚。
鸿门宴这出戏,更把范增的“谋”给露了怯。他先跟项羽说“沛公在山东时贪财好色,现在入关不拿财物不碰妇女,这是有大志,得赶紧杀”,这话听着在理,可到了宴会上,他就只会干着急。
一会儿给项羽使眼色,一会儿举玉珏暗示,项羽没动静,他就私自找项庄,让人家舞剑杀刘邦。可他连项伯会护着刘邦都没算到,项庄舞剑时,项伯一挡,刺杀就成了闹剧。吕思勉先生早说过,鸿门宴这段记载“多有想象成分”,可就算按记载来,范增这策划也够业余——要杀刘邦,要么提前布好刀斧手,要么找个靠谱的刺客,哪有在宴会上临时让武将舞剑的?
更离谱的是刘邦逃席后,范增当着项羽的面,把刘邦送的玉斗往地上一摔,骂“竖子不足与谋”。这哪是谋士对主君的态度?分明是长辈教训晚辈。刘邦也看透了这点,故意给项羽和范增各送一份礼,就是要挑动他俩的嫌隙。范增连这点小伎俩都看不破,还真把自己当项羽的“教父”了?
灭秦之后,范增给项羽出的“关中计”,更是把项家的后路给断了。他劝项羽把关中分给章邯、司马欣、董翳三个降将,说这样能困住刘邦。可他忘了,章邯当年坑杀二十万秦兵,关中百姓早恨透了他。刘邦后来暗度陈仓,章邯没撑多久就败了,范增寄予厚望的“关中屏障”,成了一戳就破的纸糊墙。
反观萧何,一进咸阳就收了秦廷的户籍、地图,帮刘邦摸清了关中的底细;张良则劝刘邦“还军霸上,约法三章”,拢住了关中民心。范增呢?既没帮项羽争取民心,也没看清章邯的号召力,就凭着自己的想当然出主意。湖北日报里提过,范增“素居家,与社会接触有限”,这话没说错——他连关中百姓恨谁、服谁都搞不清,哪配谈“奇计”?
更讽刺的是,项羽在咸阳烧宫室、坑秦降卒时,范增就站在旁边,啥也没说;等刘邦闭关拒守,他倒急着让项羽杀刘邦。这种“选择性劝谏”,谁看了能信任?项羽后来对他越来越冷淡,一点都不冤。
范增最致命的毛病,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。项羽尊他为“亚父”,是敬他年纪大、跟着项梁出过力,可不是真把他当亲爹。可范增倒好,真拿自己当项家的“大家长”,动不动就对项羽指手画脚。
陈平的反间计能成,根源就在这儿。陈平故意让汉营的人,把项羽的使者当成范增的使者,先上好酒好肉,一听是项羽派来的,就换成粗茶淡饭。这招够拙劣的,可项羽为啥会信?还不是因为范增平时就爱拉帮结派,跟项羽的手下走得近,早让项羽心里犯嘀咕了。
历史上这种例子多了去了:曹操能听许攸的计,可许攸直呼他小名“阿瞒”,最后还是被杀了;拓跋焘能让崔浩修国史,可崔浩妄议朝政,照样被满门抄斩。范增对着项羽喊“竖子不足与谋”,换了哪个雄主都忍不了。真以为“亚父”的名头是免死金牌?
范增还有个让人不齿的地方——双重标准。拥立熊心时,他说“得立楚后才能聚人心”;可项羽后来把熊心迁到郴县,又派人杀了,范增作为拥立发起人,啥也没说。鸿门宴上,他逼着项羽杀刘邦,说“今释弗取,后必悔之”;可项羽坑杀秦降卒、火烧阿房宫时,他却全程沉默,连句劝阻的话都没有。
南宋洪迈骂他“出战国纵横之余,见利而不知义”,这话扎心却在理。范增的“谋”,全是盯着眼前的小利,从不管长远。他劝项羽把刘邦封到汉中,以为能困住刘邦,却没算到汉中土地肥沃,刘邦在那儿招兵买马,反而攒下了灭楚的实力。
王安石写诗嘲讽他“鄛人七十漫多奇,为汉敺民了不知”,说他忙活半天,其实是在帮刘邦打工。这话没说错——范增出的计,要么帮项羽树敌,要么让项羽失民心,最后把项家的江山,一点点推向了绝境。
真正的谋士,得懂“识时务、知本分”。张良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,是看清了韩信的重要性;萧何劝刘邦定都关中,是摸透了关中的战略价值。可范增呢?既看不清民心向背,也摆不正君臣位置,空有“亚父”虚名,没半点真本事。
项羽不用范增,不是没眼光,是看清了这个人根本靠不住。那些还在说“项羽不听范增才失败”的,不妨多翻两本史料,别再把历史当成“谋士救主”的爽文了。
【参考资料】
《史记・项羽本纪》,中华书局点校本,2013年版
《汉书・高帝纪》,中华书局点校本,2012年版
王鸣盛《十七史商榷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5年版
洪迈《容斋随笔》,中华书局,2018年版
湖北日报新闻客户端《范增:被“亚父”虚名掩盖的谋政短板》
吕思勉《秦汉史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6年版
中国股票配资网上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