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焦湿热甘露消毒丹,中焦湿热藿香清胃胶囊,下焦湿热二妙丸三个中成药,大别山养生堂
图片
上焦湿热甘露消毒丹症状,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1. 症状表现
甘露消毒丹主要用于治疗湿温时疫,邪在气分,湿热并重之证。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,常见症状如下:
- 发热:身热肢酸,体温可呈持续性发热,一般热度较高,午后热势可能加重。
- 胸闷腹胀:自觉胸部满闷不舒,腹部胀满,甚至会有轻微疼痛的感觉,影响正常的饮食和消化功能。
- 肢酸倦怠:肢体酸楚、沉重、乏力,活动时感觉疲惫不堪,不愿多运动。
- 咽肿口渴:咽喉肿痛,吞咽时疼痛加剧;同时伴有口渴的症状,但饮水后口渴感缓解不明显。
- 小便短赤:小便量少、色黄,甚至呈深黄色或赤色,这是体内湿热之象在尿液上的表现。
- 泄泻淋浊:可能出现腹泻,大便稀溏不成形;或伴有小便频数、淋沥涩痛等泌尿系统症状。
- 舌苔脉象:舌苔白腻或黄腻,舌质红;脉象多濡数。
2. 方剂剂量
原方剂量为:飞滑石十五两(450g) 淡黄芩十两(300g) 绵茵陈十一两(330g) 石菖蒲六两(180g) 川贝母、木通各五两(各150g) 藿香、射干、连翘、薄荷、白豆蔻各四两(各120g)。
现代临床应用时,可根据具体病情、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,常用剂量为:滑石15g、黄芩10g、茵陈12g、石菖蒲6g、川贝母5g、木通5g、藿香4g、射干4g、连翘4g、薄荷4g、白豆蔻4g。
3. 功效
- 利湿化浊:方中滑石、茵陈、木通等药物能清利湿热,使湿邪从小便而出;石菖蒲、白豆蔻、藿香芳香化湿,醒脾和中,宣畅气机,以化中焦之湿浊。
- 清热解毒:黄芩、连翘、射干、川贝母、薄荷等具有清热解毒、利咽消肿的作用,可清除气分湿热之毒,缓解咽喉肿痛等症状。
4. 方解
- 君药
- 滑石:性寒而滑,寒能清热,滑能利窍,既可清利膀胱湿热,又可解暑热之烦渴,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。
- 茵陈:善清利湿热,利胆退黄,为治黄疸之要药,能导湿热由小便出。
- 黄芩: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尤善清上、中二焦之湿热,且能直折火势而解毒。
- 臣药
- 石菖蒲:芳香开窍,化湿和中,可辟秽浊之邪;白豆蔻:化湿行气,温中止呕,能畅中焦之气机,助君药宣化湿浊。
- 藿香:芳香化湿,解表和中,能醒脾开胃,辟秽止呕;川贝母:清热化痰,润肺止咳,散结消肿,可助清热解毒之力。
- 佐药
- 木通:上清心火,下利湿热,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;射干:清热解毒,消痰利咽,可治疗咽喉肿痛等症。
- 连翘:清热解毒,疏散风热,能透邪外出,可增强清热解毒之功;薄荷:疏散风热,清利头目,能助君药清解暑热之邪。
5. 用法
古代用法:上生晒研末,每服三钱(9g),开水调服,日二次;或以神曲糊丸,如弹子大(每丸约9g),开水化服亦效。
现代用法:散剂,每服9g;丸剂,每服1丸;汤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 - 3次服用。具体用法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。
甘露消毒丹具有利湿化浊、清热解毒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湿温时疫,邪在气分,症见发热倦怠、胸闷腹胀、肢酸咽痛、身目发黄、颐肿口渴、小便短赤、泄泻淋浊等。
其方剂组成及一般剂量为:飞滑石十五两、淡黄芩十两、绵茵陈十一两、石菖蒲六两、川贝母、木通各五两、藿香、连翘、白蔻仁、薄荷、射干各四两。用法是研末,每服三钱,开水调服,日二次;或神曲糊丸,如弹子大,开水化服一丸,日二次。
方解方面,滑石、茵陈、木通清热利湿;黄芩、连翘清热解毒;石菖蒲、白蔻仁、藿香、薄荷芳香化湿,辟秽和中;川贝母、射干清利咽喉。诸药合用,使湿去热清,气机调畅,则诸症自解。
我想了解一下,你是自己有类似上述症状想要使用该方剂,还是在研究方剂呢?另外,若你是想用此方剂调理身体,目前有没有正在服用其他药物?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上焦、中焦、下焦湿热因湿热阻滞部位不同,症状表现各异,治疗方剂也各有侧重,以下分述其核心症状、代表方剂及相关信息:
一、上焦湿热(湿热阻滞肺、胸膈等部位)
核心症状
- 肺部表现:咳嗽,痰多色黄黏稠,胸闷气喘,甚至胸痛、痰中带血(如肺热咳喘);
- 头面部表现:口苦口黏,咽喉肿痛、灼热,或见面部痤疮、眼睑红肿;
- 全身:身热不扬(体温不高但自觉发热),汗出不畅,舌红苔黄腻。
代表方剂: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(清泻肺热、利湿化痰)
- 组成与剂量:麻黄6g、杏仁10g、生石膏20g(先煎)、甘草6g、苇茎15g、薏苡仁15g、冬瓜仁15g、桃仁10g。
- 功效:清肺热,利痰湿,止咳喘。
- 方解:生石膏清泻肺热,麻黄宣肺平喘(二者配伍,清热不碍宣散,宣肺不助热);杏仁降气止咳;苇茎、薏苡仁、冬瓜仁清热利湿、化痰排脓;桃仁活血通络,助痰湿排出。
- 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分早晚温服。石膏先煎15分钟,再入其他药同煎。
二、中焦湿热(湿热阻滞脾胃、肝胆等部位)
核心症状
- 脾胃湿热:脘腹胀满,恶心呕吐,食欲不振,口黏口苦,大便溏泄或黏滞不爽,小便短赤,肢体困重(尤其四肢乏力沉重),舌红苔黄腻;
- 肝胆湿热(含中焦范畴):可伴胁肋胀痛,口苦明显,黄疸(皮肤、眼睛发黄),或见阴部潮湿、瘙痒(湿热下注前奏)。
代表方剂:茵陈蒿汤加减(清利中焦湿热,侧重肝胆脾胃)
- 组成与剂量:茵陈20g(后下)、栀子10g、大黄6g(后下)。
- 功效:清热利湿退黄,适用于中焦湿热偏重、伴黄疸或明显湿阻者。
- 方解:茵陈为君药,清热利湿退黄;栀子清热泻火,通利三焦,助茵陈利湿;大黄泻热通便,使湿热从大便而出,三药合用“利湿而不碍泻,泻热而不助湿”。
- 加减:若腹胀、食欲不振明显,加藿香10g、厚朴10g化湿行气;若湿重于热(口黏明显、苔厚腻),加茯苓15g、泽泻10g增强利湿。
- 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茵陈后下(煎10分钟即可),大黄药快煎好时加入,再煎5分钟,分早晚温服。
三、下焦湿热(湿热阻滞膀胱、大肠、胞宫等部位)
核心症状
- 泌尿系统:小便短赤、灼热疼痛,或尿频尿急,甚至尿浊、尿血(如湿热淋证);
- 生殖系统(女性):带下量多、色黄稠臭秽,外阴瘙痒灼热(如带下病);
- 肠道:腹泻或大便黏滞不爽,肛门灼热,或里急后重(如湿热痢疾)。
代表方剂:八正散加减(清热利湿,通淋泻浊,适用于下焦湿热偏重于膀胱、尿道)
- 组成与剂量:车前子10g(包煎)、瞿麦10g、萹蓄10g、滑石15g(包煎)、栀子10g、大黄6g(后下)、木通6g、甘草梢6g。
- 功效:清热泻火,利水通淋,针对下焦湿热引起的小便异常、带下黄稠等。
- 方解:车前子、瞿麦、萹蓄、滑石、木通共为君药,清热利湿、通淋泻浊;栀子清热泻火,大黄通腑泻热,使湿热从二便排出;甘草梢调和诸药,且能缓急止痛。
- 加减:若带下病为主,加黄柏10g、苍术10g(二妙散思路)增强燥湿止带;若外阴瘙痒,加苦参10g、白鲜皮10g燥湿止痒。
- 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滑石包煎,大黄后下,分早晚温服。
注意事项
1. 湿热证的治疗以“清热利湿”为核心,但需区分湿与热的偏重(湿重加利湿药,热重加清热药),避免单纯苦寒清热而留湿。
2. 方剂剂量需根据个人体质、症状轻重调整,脾胃虚弱者慎用苦寒之品,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3.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、油腻、甜腻食物,以免助湿生热,影响疗效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中国股票配资网上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